不要讓“偽共享”抹黑共享經濟
2017年09月08日
25
分類:開發資訊
被冠以“共享”之名的“新業態”仍在不斷的出爐。在共享單車席卷各大小城市之后,共享雨傘、共享充電寶、共享汽車都出現在市面上。
在當今生活中,共享緊急貌似已無處不在。例如共享服裝,每個月花一定的錢,可以穿多款衣服。共享手機,一天花9.9元就能租一部新款的iPhone。但是,共享之余會不會留下泄露隱私的風險。共享電器則會不會有潛在的使用安全等問題?
共享雨傘消失、共享睡眠艙被叫停、共享溜娃車被清理。對這些“共享經濟”,用戶對其間的運作不滿意,對這些消費不買賬。因為它們的本質是被“玩壞”了的游戲。
共享單車的出現,并風靡全國。原因有很多,最重要的就是共享單車隨騎隨停,與互聯網對接以及人人都需要有短途的出行。而共享單車都能在對應的節點上,做的恰到好處,并又一個完整的后臺系統。
共享雨傘、手機、服裝,這個方式和傳統的租賃差別不是太大,只是被貼上了“共享”的標簽;共享馬扎、紙巾則更像是一個噱頭,更貼近利用“共享”的名義進行廣告的推廣。這些大部分是偽共享。共享經濟遍地開花,但概念卻已走偏,大量資本已然走向了“偽共享”的道路,這已成為了共享經濟的一個污點。
在這樣的大環境下,就需要消費者們有一個識別“偽共享”的慧眼,不要看見“共享”的外衣,就去跟著去湊熱鬧。企業也要自律,減少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惡性競爭、產業扭曲等問題,否則擾亂市場秩序,損害公眾利益以及引發不道德的行為,背離共享經濟的初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