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餐類外賣APP的安全隱患問題
2016年05月25日
49
分類:電單車資訊
外賣app應用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,滿足人們足不出戶享受美食的便利需求。同時還能為商家帶來更多的銷量。然而,由于外賣平臺監管力度不足,導致不少沒有經營許可證的餐廳以及小作坊大肆存在并銷售食品,安全問題一觸即發。相關法律出臺以及平臺的自律有望解決安全隱患。應該從哪些方面解決外賣平臺的安全隱患?
1、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制約
最近,新的食品安全法在10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。新法規定食品銷售的網絡平臺要實名制登記經營者入駐,且審核經營許可證,并對審核的后果承擔責任。如果平臺沒有審核而出現問題,則會受到罰款甚至是停業的懲罰。意味著外賣訂餐app與入駐的商家有連帶責任,用戶因食品衛生受到傷害便可以要求外賣平臺賠付。新的法規對食品銷售的平臺產生很大的威懾力。然而,新法只是一個規定,具體的實施細則還需要明天的十月。
在新法出臺之前,去年相關部門便已經很重視互聯網食品安全問題,十月時辦法了餐飲行業的管理方法,其中就包含了外賣app的管理規定。盡管新法明年才會有新的進展,但期間食藥監總局已經在準備對那些外賣平臺開展具體的指導工作。法律法規對外賣app進行規范化管理,將有利于保障食品的安全。
2、外賣平臺提高自律性
法律監管只是外面的輔助,想要讓外賣app更能持久地發展下去,外賣平臺得自律非常關鍵和重要。外賣平臺作為第三方,連接商家和消費者。外賣app若是在商家這一環節多加監管,便能為用戶多一些食品的衛生保障。讓用戶有良好的用戶體驗,將有利于提高app的品牌效應和用戶的粘度。若繼續熟視無睹,無視消費者的健康安全,只顧眼前的用戶流量,后果則反之。
在新法出臺以及外賣平臺多次出現食品安全事件的情況下,外賣平臺逐漸意識到其嚴重性。像美團、餓了么這樣的大平臺紛紛推出保險,主動為消費者購買"外賣保"。然而,消費者仍是難以有證據證明食品事故的起因源于平臺上的外賣,而且索賠的程序復雜,不一定能拿到應有的賠償。
外賣保雖然在消費者能否拿到賠償還要打問號,但它的存在是一個進步,表明平臺正在開始重視食品的安全。不過,亦強認為平臺在監管以及自律層面的力度還是有待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