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說網約車市場是被資本催熟的呢
2018年04月23日
45
亦強科技 分類:網約車APP開發
為什么說網約車市場是被資本催熟的呢?網約車的出現,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們的生活,滿足人們對于出行更高的要求,在人們對網約車有更多的需求下,網約車供應商不斷增加,同時也讓更多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。特別是網約車平臺的快車、專車、順風車,給用戶出行帶來了更多“供應商”。
對于網約車人們比較熟悉的有滴滴、易到、神舟。但自從完成對優步中國的收購開始,滴滴完成了中國網約車市場的大一統,似乎滴滴的一眾投資者成了大贏家。為此柳青和程維也很驕傲地宣稱,他們成為了唯一一家同時獲得百度、阿里巴巴和騰訊投資的互聯網公司。
但隨著網約車新政的壓力之下,各地新政對網約車車輛、司機、和牌照的嚴苛規定,進一步打壓其規模,加上價格上漲后消費者回歸理性。曾經用錢燒的紅火的網約車市場,日漸落寞。當現實戳破了繁榮的謊言,各種矛盾接踵而至,乘客開始抱怨平臺打車貴了,服務質量下降了等。司機抱怨平臺抽成高,派單不科學,收入低以及乘客的不理解、刁蠻無禮,胡亂投訴等。于是有一部分司機和乘客就退出了網約車市場。
網約車市場也因此被資本過早的催熟,原本應該是快滴、滴滴、優步百家爭鳴的局面,從價格戰、服務戰逐漸蛻變,逐漸完善,最終卻因為資本的裹挾,過早的完成了大一統。但實際上“革命尚未成功”,而同志卻已經放棄了努力,最后得了個三輸的局面。程維怎么也沒想到,曾與他推杯換盞的王興,突然就對他捅刀了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果然商場沒有永遠的朋友,只有永遠的利益,美團和滴滴都是騰訊的親兒子,還是打了起來。
對于網約車行業來說,絕對的壟斷并不能帶來絕對的暴利,何況打車業務并非是無可取代的“剛需”,我們沒了滴滴照樣能打車,倒是以前的黑車司機,被網約車搶走了飯碗,平臺成了規則的制定者,單打獨斗再無出路。網約車的核心價值依然是價格和服務,網上約車并不會為司機省一分油錢,所以價格上并沒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間。不管前期補貼多少,后期最終還是要顧客、司機買單的。因此網約車平臺能夠拼的只有服務了,誰能更多的讓利于消費者、司機,或者提供更好的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