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適合共享經濟產品的特征
2017年07月12日
31
分類:開發資訊
共享單車是我國目前普及較廣、規模較大的一種共享經濟模式,人們只需要掃一掃車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騎走,到目的地后只需將自行車停放在路邊公共停車區域內,手動關鎖、結束計費即可完成還車。下面以此為例來淺析共享物品所具有的特征。
共享經濟—共享單車
1、特定功能具有過剩
自行車最主要的功能是供人代步,如上下班(學)、到地鐵、公交等中轉站等,但這些的使用時間多為一兩個小時,其余時間自行車都會被閑置,這意味可以通過共享使其利用率得到最大化,且減少了私人自行車被偷盜的風險。
2、擁有數量龐大的用戶
我國不僅人口眾多,會騎自行車的人數也很龐大,且對于相對較短的路程,或遇上較堵車的路段或時間段,大部分人會選擇以自行車代步。
3、能夠被低價共享
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,自行車的成本越來越低,且自行車為機械式工具,無需燃油或燃氣提供動力,使其運行成本較低。
4、流通使用時損耗較
自行車具有損耗低,維護成本低的特性。
5、共享技術平臺的成熟
共享單車的發展與當代科技的前沿是同步匹配的,無線互聯網技術,移動智能手機技術、衛星定位系統、智能電子鎖以及大數據處理分析方法的發展,使得共享單車的精準化監控與管理成為可能。
6、易于取放
共享單車最大的特點就是無樁停放,即可以隨時隨地取車和放車,降低了停車和找車的時間成本。
共享并非萬能鑰匙,不是所有的物品貼上共享經濟的標簽,就會像共享單車那樣順風順水、深得人心。正如共享雨傘和共享充電寶那樣幾經周折依舊未在市場上形成規模,其根本的問題在于,共享雨傘和共享充電寶是否是真正的剛需。
共享經濟-共享雨傘
對于共享雨傘來說,其需求性受到天氣的極度制約,對于多雨的城市來說,進入雨季確實會引發市民對雨傘的大需求量,但是到了晴天,使用雨傘的用戶就會大大減少,且并不是每天都會下雨,雨傘的使用率就得不到保證。而且雨傘相對于自行車來說更容易損毀,維護成本較高,有人就吐槽“用20塊錢的押金,我都可以買一把新傘了”。
共享經濟-享充電寶
對于充電寶來說,因王思聰的“吃翔”言論將其推向輿論的風口,成功轉型為“網紅”。但有觀點認為,充電寶本身成本不高,攜帶方便,不是剛需,不被看好。且共享充電寶很難保證用戶信息的安全,今年央視“315”晚會就曝光了共享充電寶泄露用戶手機數據、控制手機等問題。
未來共享經濟將深深影響人們的觀念和生活,其范圍會進一步擴大。但共享經濟還剩哪些可以做,有人說,在未來,能夠被分享的,都將被分享,其實這背后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極佳印證——產品質量的提升,資源利用率的提高。
沒有人愿意看到好的產品被浪費,因此會自發地向身邊人分享每一個能夠被分享的事物。最理想的狀態是,無論衣食住行,只要有閑置,都可以被有效利用起來。